荏原螺桿泵是一種基于 容積式輸送原理? 的高精度流體機械,廣泛應用于化工、食品、制藥、環保(污泥輸送)、石油等領域,用于輸送高粘度、含顆粒或腐蝕性介質(如污泥、聚合物溶液、潤滑油)。其核心部件為 相互嚙合的螺桿(通常為單螺桿/雙螺桿/三螺桿)? ,通過螺桿與襯套的精確配合形成密閉腔室,實現介質的連續、平穩輸送。然而,因介質特性復雜(如高粘度、含固體顆粒)、運行工況嚴苛(如高壓、長時間連續運行),荏原螺桿泵常出現各類故障。以下從 常見故障類型、診斷方法、維修技巧及預防性維護? 四個方面展開詳細說明。
一、常見故障類型及診斷方法
(一)流量不足或無流量
典型表現:泵出口壓力低(或無壓力)、輸送量明顯低于設計值(如額定流量下降30%以上),嚴重時無介質輸出。
可能原因與診斷:
進口管路問題:
吸入管路堵塞(如濾網被顆粒雜質堵死、閥門未全開)→ 檢查進口過濾器壓差(正常≤0.05MPa,若>0.1MPa則堵塞)、清理濾網或疏通管路;
吸入高度過高/真空度不足(介質無法順利進入泵腔)→ 測量泵中心線與介質液面的垂直距離(一般不超過3~5m,高粘度介質需更低),檢查進口管路密封性(漏氣會導致氣縛現象)。
泵內部磨損:
螺桿或襯套磨損(間隙增大,容積效率下降)→ 拆卸泵體后測量螺桿與襯套的徑向/軸向間隙(正常值參考廠家手冊,如單螺桿泵間隙通常為0.1~0.3mm,磨損超50%需更換);
同步齒輪磨損(多螺桿泵中齒輪驅動螺桿同步旋轉,磨損會導致螺桿相位偏移)→ 檢查齒輪齒面磨損(若有明顯劃痕或齒厚減薄>1mm需更換)。
介質特性異常:
介質粘度過高(超過泵設計范圍,如設計粘度1000cP,實際輸送5000cP)→ 檢查介質溫度(升溫可降粘)或確認泵型是否匹配;
介質含大量氣體(氣蝕或氣阻)→ 觀察泵運行時是否有異常噪音(如“噼啪”聲),檢查進口管路是否密封(漏氣點需密封)。
(二)異常振動與噪音
典型表現:泵體運行時發出劇烈振動(肉眼可見晃動)、異常噪音(如金屬撞擊聲、摩擦聲或高頻嘯叫),可能伴隨聯軸器或軸承座發熱。
可能原因與診斷:
安裝問題:
基礎不牢固(地腳螺栓松動)→ 用扳手檢查地腳螺栓扭矩(參考廠家要求,通常為100~200N·m),重新緊固并加裝減震墊;
聯軸器對中不良(泵與電機軸心偏差>0.1mm)→ 使用激光對中儀或百分表檢測徑向/軸向偏差(要求徑向≤0.05mm,軸向≤0.1mm),重新調整聯軸器。
轉子不平衡:
螺桿彎曲(運輸或安裝時受力變形)→ 拆卸后用千分尺測量螺桿直線度(偏差≤0.05mm/m),嚴重彎曲需校直或更換;
軸承磨損(支撐失效導致轉子偏移)→ 手動盤車檢查阻力(正常應輕快無卡滯),拆解后測量軸承游隙(如深溝球軸承游隙超0.1mm需更換)。
介質問題:
輸送含固體顆粒的介質(顆粒卡在螺桿與襯套間隙中)→ 檢查介質過濾精度(需≤0.1mm,若介質含大顆粒需加裝旋流除砂器);
氣蝕現象(進口壓力過低導致介質局部汽化)→ 提高進口壓力(如增設增壓泵)或降低泵的安裝高度。
(三)機械密封泄漏
典型表現:泵體連接處(機械密封位置)有介質滲漏(可見液體滴落或結霜),嚴重時泄漏量增大(如每小時滴漏超過10滴),可能導致環境污染或介質損失。
可能原因與診斷:
密封面磨損:
動靜環磨損(長期運行后密封面劃痕或變形)→ 拆卸機械密封后觀察動靜環表面(若有深劃痕>0.1mm或裂紋需更換);
密封圈老化(O型圈或墊片硬化、開裂)→ 檢查密封圈材質(如氟橡膠耐溫-20℃~200℃,丁腈橡膠耐油但耐溫低),老化密封圈需更換(建議每1~2年定期更換)。
安裝不當:
密封壓縮量不足(動靜環貼合不緊密)→ 檢查密封壓縮量(參考廠家手冊,通常為壓縮量的30%~50%,如O型圈壓縮量約20%~30%);
輔助系統失效(如沖洗液未投用或壓力不足)→ 對于高溫/腐蝕性介質,機械密封需配套沖洗系統(如壓力0.1~0.3MPa的清潔沖洗液),檢查沖洗管路是否堵塞或流量不足。
介質腐蝕:
密封材料不匹配(如輸送強酸/強堿介質時使用了普通丁腈橡膠密封)→ 根據介質特性選擇密封材料(如輸送需用全氟醚橡膠,輸送油類可用丁腈橡膠)。
(四)軸承過熱或損壞
典型表現:軸承座溫度異常升高(超過70℃~80℃,正常≤60℃)、運行時有“沙沙”異響,嚴重時軸承卡死導致泵停機。
可能原因與診斷:
潤滑不良:
潤滑油不足/變質(油位低于低刻度線或油品乳化、含雜質)→ 檢查油位(應在油標中線以上),更換變質潤滑油(建議每6~12個月更換一次,或按廠家要求);
潤滑系統堵塞(油路過濾器被顆粒堵死)→ 清理油路過濾器(如細目濾網),確保潤滑油暢通。
載荷過大:
泵軸承受額外徑向力(如聯軸器對中不良、螺桿與襯套間隙過小導致摩擦力增大)→ 檢查聯軸器對中情況,調整螺桿與襯套間隙至正常范圍;
輸送高粘度或含顆粒介質(增加軸承摩擦阻力)→ 降低介質粘度(如升溫)或過濾顆粒雜質。
軸承本身缺陷:
滾珠/滾道磨損(長期運行后疲勞剝落)→ 拆卸后用千分尺測量軸承內圈/外圈尺寸(磨損超0.02mm需更換),或通過聽診器檢測異常噪音(如“咔嗒”聲)。

二、維修技巧:針對性解決方案
(一)流量不足的維修
進口管路堵塞:拆卸進口濾網(通常為Y型或籃式過濾器),用高壓水槍(或軟毛刷)清理雜質,檢查濾網孔徑是否符合介質要求(如輸送污泥需≤0.5mm孔徑)。
螺桿/襯套磨損:更換磨損部件(需選用原廠或同材質備件,如雙螺桿泵襯套一般為氮化鋼或不銹鋼,表面粗糙度Ra≤0.8μm以保證密封性)。
氣蝕問題:在進口管路加裝緩沖罐(穩定壓力)或提高介質溫度(降低粘度與飽和蒸汽壓)。
(二)異常振動的維修
聯軸器對中不良:使用百分表調整電機與泵的相對位置(先調整徑向偏差,再調整軸向偏差),緊固地腳螺栓后復查對中狀態。
軸承磨損:更換同型號軸承(注意游隙等級,如深溝球軸承選C3游隙適用于高轉速),安裝時用熱油(80℃~100℃)加熱軸承(便于裝配,避免強行敲擊)。
螺桿彎曲:輕微彎曲可通過壓力機校直(控制校直量≤0.02mm),嚴重彎曲直接更換(避免運行時加劇磨損)。
(三)機械密封泄漏的維修
密封面損壞:更換動靜環(需成對更換,避免材質不匹配),安裝前用研磨膏(如氧化鋁微粉)對密封面進行拋光(確保平整無劃痕)。
密封圈老化:拆卸舊密封圈后,用清洗劑(如無水乙醇)清潔密封槽,涂抹少量潤滑脂(如硅脂)安裝新密封圈(注意方向正確,O型圈勿扭曲)。
沖洗系統故障:檢查沖洗液管路(如單向閥是否堵塞、壓力是否達標),確保沖洗液流量(通常為1~5L/min)與壓力(0.1~0.3MPa)符合設計要求。
(四)軸承過熱的維修
潤滑不足:補充潤滑油(至油標中線以上),更換為廠家推薦的油品(如高溫環境用合成油,低溫環境用低凝點油)。
載荷過大:重新調整聯軸器對中,清理螺桿與襯套間隙(用細砂紙打磨輕微劃痕,嚴重時更換襯套)。
軸承損壞:拆卸后測量軸承內圈/外圈與軸/殼體的配合公差(過盈量通常為0.01~0.03mm),更換新軸承并確保安裝到位(用鎖緊螺母或軸肩固定)。
三、預防性維護:降低故障發生率的關鍵
荏原螺桿泵的長期穩定運行依賴于 定期維護與規范操作? ,以下為關鍵預防措施:
日常巡檢:檢查泵體振動(手感無異常晃動)、噪音(無尖銳摩擦聲)、溫度(軸承≤60℃,介質出口≤設計值+10℃)、壓力(進出口壓差在正常范圍)。
定期保養:
每月:檢查潤滑油油位與質量(顏色變黑或有雜質需更換);
每季度:清理進口濾網(避免堵塞);
每年:更換機械密封密封圈(或根據介質腐蝕性調整周期)、校準聯軸器對中(避免長期運行后偏移)。
操作規范:啟動前確保泵內充滿介質(避免干轉),停機前先關閉出口閥再停泵(防止介質倒流沖擊葉輪),嚴禁長時間空轉或超壓運行(超過額定壓力10%需停機檢查)。
總結
荏原螺桿泵的故障診斷需結合 “介質特性-運行工況-結構部件”? 綜合分析,常見故障集中于流量不足、振動噪音、密封泄漏及軸承過熱四大類,通過針對性的維修技巧(如更換磨損件、調整對中、優化潤滑)可快速恢復性能。預防性維護是降低故障率的核心,通過定期檢查、規范操作及備件管理,可顯著延長泵的使用壽命(通常可達5~10年),保障輸送系統的穩定運行。